咨询电话:

0512-65187981

网站首页 协会组织 新闻中心 评奖专栏 行业诚信 会员中心 法律法规 下载中心 在线服务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领导讲话

推动我市建筑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张局)

2011/2/22 89
返回列表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建筑业工作会议暨转型升级推进会,主要任务是回顾“十一五”发展成就,总结交流转型升级经验,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部署任务,动员全市建筑业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投身“十二五”城乡建设,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更快步伐推进转型升级,全面转变建筑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建筑业管理水平,推动全市建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为“十二五”经济建设作出新贡献。过会,游膺局长还将作重要讲话,省住建厅徐学军副厅长在百忙之中也出席了此次会议,过会还将作重要指示,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下面,根据会议安排,由我就全市建筑业管理和转型升级工作作如下报告。
一、关于2010年工作情况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建筑行业紧紧围绕“三区三城”战略目标,立足“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抓住国内外经济复苏机遇,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全市建筑业管理工作和建筑经济发展走在了全省同行前列。
(一)建筑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1.建筑经济亮点纷呈。一是经济运行持续向好。继2009年我市建筑业产值首次突破一千亿元之后,2010年产值进一步达到1469.17亿元,同比增长23.4%;全市新开工房屋面积4686.7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2.6%;施工面积8564.1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6.9%。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对上、下游的产业经济起到了双向拉动作用。二是各市、区形势喜人。常熟、昆山、吴江市及苏州工业园区、吴中区建筑业总产值均超过100亿元,其中昆山市更是突破200亿元,太仓市产值增幅居前,苏州高新区首次突破50个亿,增长率高达85%。三是企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市建筑业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数量达到15家,较上年增加4家;超20亿元的有7家,较上年增加4家;超50亿元的有3家,较上年增加2家;金螳螂公司更是以55.79亿元的产值规模继续领跑全国装饰行业。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姿态和行业影响力正在逐步显现。
2.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一揽子经济措施。为抢抓发展机遇,适应政府投资方向转换,我市积极出台扶持措施,为骨干企业涉足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提供了准入资格。同时又坚持以“调优调高”为取向,严格控制新增房建企业,重视、培育和扶持环保、净化、消防、智能化等特色明显、设计施工一体化、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专业企业。2010年,全市各类专业企业完成产值451.42亿元,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30.7%,较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和专业施工能力的增强逐步成为拉动建筑业强势增长的引擎。
3.建筑节能和技术创新加快。把建筑节能作为节约型城乡建设重点,推动新建建筑节能全覆盖,促进建筑节能改造有突破,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上台阶,不断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质量。将建筑节能要求提前至设计阶段,新建民用建筑设计方案实行征求建筑节能意见。制定了《苏州市建筑节能引导资金管理办法》,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支持建筑节能,重点用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苏州工业园区中新生态科技城”和“昆山花桥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区”入选省级建筑节能专项引导资金项目。依托苏州市建科院建设建筑能耗实时监控平台,为今后能源审计奠定基础。加强了工程项目全过程监管,加快“四新”应用,构建节约建造、绿色生态的建设模式。一年来,一批省级工法、市级工法在实际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4.外埠市场得到开拓。全市各级建筑主管部门积极鼓励企业实施对外拓展,组织人员先后到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浙江、安徽等省市开展交流推介,签订合作协议。在巩固东部一线市场的同时,积极向蕴藏巨大商机的西部市场和周边的二线城市转移。组队参加全省在东北、西北等地的推介会。全面完成了援建绵竹的103个项目,在全省首批24个“扬子杯”援建工程奖中,我市占有9个,着力打造了苏州建设品牌形象,成为全省甚至全国援建四川灾区的样板。进沪施工企业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世博会苏州场馆的建设,苏州展馆获得了国际展览局颁发的银质奖章。2010年,全市共完成省外施工产值226.89亿元,同比增幅超过七成,占建筑业总产值的15.4%,较上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
(二)建筑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1.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加快。强化了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招投标监管、地铁工程质量安全建设管理、地基基础工程检测、工程监理等专项管理,进一步规范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管理,加大了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责任追究力度,提高其失信成本。对5家企业通报批评,对15家企业实施市场准入限制。加强企业资质的动态核查,依法撤回、注销不符合资质条件的企业83家。加强建设工程执业人员的执业资格管理,完成小型项目管理师换证超万人,数量居全省各市首位。
2.建设工程招投标监管得到强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九部委有关加强工程建设招投标监管工作意见,努力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在全省率先出台《苏州市政府投资建筑工程预选承包商管理办法》及相关7个配套文件,首批445家企业入选预选名录。全面规范招投标市场,有效遏制了围标串标行为。全市共发包工程项目2792个,采用公开招标发包项目1682个,公开招标率达91.3%,高于全省约15个百分点。通过招投标,降低工程造价25.72亿元。同时,在全省又率先启动了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实现工程招投标从施工领域向设计领域的拓展。积极推行远程异地评标,探索标书电子化、评委异地化、评标远程化和管理网络化。进一步强化了对轨道交通招投标以及中介服务机构管理,加大交易中心建设力度,做好了信访投诉处理。
3.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得到完善。为规范建设各方的计价行为,统一计价标准,完善计价体系,稳定建筑市场,出台了《关于明确建设工程计价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调整苏州市建设工程招标控制价合理浮动幅度的通知》、《关于调整苏州市建设工程造价风险费用系数的通知》。同时,加强造价咨询行业动态监管,对83家咨询企业开展专项检查;对国有投资工程的造价咨询成果质量进行专项稽查,探索解决国有投资工程在造价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一步加大现场采价力度,全年共采集价格24万多个,公布价格信息10万余条,成为全国同行业范围内信息量较大的城市之一。
4.重点行业和薄弱环节得到有效整治。制定了《苏州市建设工程监理岗位人员配置管理要求》,填补了现场监理岗位和人员设置的管理空白。积极开展示范监理项目创建活动,共有31个项目获得省级“示范监理项目”称号。对商品混凝土和房屋拆除行业开展了集中整治。制定了《商品混凝土企业试验室技术管理要求》,强化生产、运输、使用等全过程的质量监管,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商品混凝土企业的指导性检查。针对房屋拆除行业管理薄弱现状,采取了持证上岗、变更登记、在职在册、建造师考核等一系列监管措施,实行了《项目综合评价制度》。集中整治对改善行业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施工现场管理得到显著加强
1.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建立了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许可证动态监管等重要机制。严格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依法对安全生产事故责任单位进行处罚。积极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地考核标准的宣贯,全面实施了施工现场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创建绿色施工和文明施工活动广泛、深入开展。通过行业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市建筑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去年共发生建筑施工死亡事故7起,死亡9人,事故起数比上年下降28.6%。
2.工程质量水平再上新台阶。全市获鲁班奖2项,国优工程奖1项,55项工程获省扬子杯,360项工程获省文明工地称号。大力推行精品工程战略,建立全市工程质量监督与检测联动机制,监督竣工验收663个,继续实施了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住宅工程分户验收覆盖率与合格率均达100%,市民对住宅工程质量的投诉率较上年下降51%。全市有39个项目评为市优质结构工程。
二、关于“十一五”建筑业的回顾
“十一五”是不平凡的五年。这五年中,既有全球经济危机、汶川地震等磨难曲折,又有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发展机遇。全市建筑行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三区三城”建设目标,勇立潮头,攻坚克难、抢抓机遇、务实创新,在经受一系列严峻考验中赢得了重大胜利和骄人成绩,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回顾“十一五”,建筑业的主要成就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建筑经济实现新跨越。“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085.49亿元,相当于“十五”期间的2.5倍。实现建筑业增加值累计1200亿元,较“十五”期间增长65%,建筑业增加值在全市GDP中的比重稳定在3.5%左右。建筑业营业税在全市营业税总额中的比重占到1/5以上,成为地方财税增收的支柱产业。全市建筑业呈现出市、区、乡镇同步群起,竞相发展格局。昆山、常熟、吴江分别被省政府授予建筑强县称号。建筑业为完成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工程,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大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对外开拓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期间,我市建筑业紧紧把握西部大开发和“三会”(奥运、世博、亚运)机遇,积极参与援川建设,主动应对四万亿投资,调整策略,创新思路,全力拓展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建筑工程业务发展到全国2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外省的施工产值达到600亿元,相当于“十五”期间的3倍。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取得突破,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全市有18家工程建设类企业取得对外承包工程资格。签订工程合同近4亿美元,完成产值2.45亿美元,外经区域从原有的非洲、亚洲进一步扩展到美洲和欧洲市场。
(三)产业体系形成新格局至“十一五”期末,我市共有各类建筑业企业2419家,其中总承包企业655家,专业承包1594家,劳务企业170家。随着市场延伸,培育并发展了工程监理、项目管理、招投代理等10多类中介服务企业800多家。初步形成了以总承包为龙头,专业承包为依托,劳务分包为辅助,中介服务为配套的产业体系,能够基本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培育出以一、二建集团为代表的多元化经营的特级总承包企业,以金螳螂为代表的全国首家装饰行业上市企业;在装饰、幕墙、园林古建、净化等专业方面形成了苏州发展特色。
(四)工程质量、人才优势有新的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建筑业坚持优质高速,又好又快的建设理念,把工程的质量安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五年中,获得“姑苏杯”的项目969个,获得“扬子杯”称号的有242项,获得“国优”称号的有10项,获得“鲁班奖”的有18项,获奖总数在全省名列前茅。“十一五”期间,我市建筑业的各类人才队伍不断扩展。全市一、二级建造师已接近12000人,占全省总量的近15%,三级项目经理(小型项目管理师)突破18000人,占全省总量的17.4%。共培训各类安全、质量、检测、特殊工程、监理等施工和管理专业人员11万人次,基本形成了管理、技术、施工三个层次的阶梯式的人才储备库,为“十二五”实现建筑业跨越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市场监管有新措施。“十一五”期间,我市围绕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和各方主体行为,全面加强了建筑市场监管与服务,不断完善和创新建筑市场监管方式,深化招投标制度改革,提高招投标的公正性、科学性、严肃性。积极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建筑市场准入壁垒不断消除,吸引了大量优秀企业进驻苏州。有形市场、运程评标和预选承包商机制等多项监管措施,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典范。
三、关于建筑业转型升级工作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2010年,我局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出台了《苏州市建筑业转型升级发展计划》。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蒋宏坤书记两次作了重要批示,阎立市长和朱建胜副市长也多次听取专题汇报。近一年来,全市建筑行业在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坚定不移调结构,不失时机促转型。通过积极拓展新兴产业,谋求新兴领域,打造特色基地,全市建筑业转型升级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一)转型升级形成共识成为建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我市各级建筑业行政主管部门坚持把加快转型升级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建筑业未来发展的战略举措,积极营造全行业群思共谋的良好氛围。工业园区紧抓高科技产业特征,引导企业向智能化和净化等方向发展,现已拥有智能化一体化企业14家,空气净化企业11家;高新区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引导企业向“专、特、新”方向发展,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建筑、市政、机电安装等一体化、多元化企业;常熟适时调整业务区域布局,实施了“稳固国内市场、开拓新兴市场”的双向举措。2010年完成外经产值4576万美元,增幅达19%;吴江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钢结构,企业数量多达42家,业务遍布全国12个省市,成为区域建筑经济特色。张家港积极扶持企业做强做优,形成了15家年产值超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昆山、太仓在转型升级中注重把深化改革结合起来,引导企业加快施工承包方式改革;吴中、相城分别形成了机电设备和专注住宅领域的设计、施工和装饰为一体的行业特色。
(二)新兴产业成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新亮点
抢抓新兴产业实施战略转型为建筑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江苏怡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立足创新,由单一的施工安装向交通管理控制方案设计及系统集成转型;苏州柯利达建筑装饰有限公司投入巨资研发太阳能建筑幕墙,打造集生产、组装、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苏州净化工程安装有限工程公司实现了从药品行业的净化向电子领域净化转型,目前正在向更高层次的生物安全实验室洁净系统领域进军;苏州皇家整体住宅系统有限公司以低碳建筑为突破口,成功研发了木结构住宅的绿色低碳节能模式。怡和科技、柯利达、皇家整体住宅等企业还果断切入资本市场,在年内完成了股份制改革,有望在近年成功上市。江苏金土木加强银企合作,将银行授信从1个亿提升到5个亿,实现了信用资本实力的升级;苏州建设集团在投资银行、证券的同时,率先成立了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进一步扩大了金融领域投资。
(三)机制创新成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转型不是转行。在新形势下,骨干企业立足于既有主业,依靠机制变革和科技创新为传统的建筑业如何实行转型升级赋予了更多内涵。一是实践设计和施工一体化。在金螳螂成功经验的引领下涌现出美瑞德、柯利达、华丽美登等一大批优秀企业,成为全国装饰行业的“苏州现象”。二是优化资质类别,形成主项突出,增项配套的优势局面。如二建集团确立了“做足主业,发展专业,以专促主”的发展战略,并且正在逐步从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转型。三是拓展产业链,形成综合优势竞争。如园林股份公司通过资本运作进行收购兼并,建立苗木基地,完善上下游产业链,为做大主业创造条件。四是以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如吴江明港道桥公司以科研创新入手,与上海同济等高校建立了产、学、研联合体,形成了道桥建设的自主创新能力。五是适应市场需要转变服务方式。如苏州建设集团、建工集团在坚持主业的同时,积极参与政府投资工程的项目管理和集中代建,走出了生产型向管理型转型的新路子。
四、“十二五”建筑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十二五”建筑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十二五”苏州市建筑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三区三城”建设目标,以推进行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十二五”发展规划为纲领,坚持走苏州特色的发展之路,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强化建筑市场管理,加快诚信体系建设,提高工程质量水平,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进一步好转,把苏州的建筑业打造成为符合节约型城乡建设要求,服务于经济社会全局的新型优势和富民产业。
(二)“十二五”建筑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市建筑业的总体目标:一是保持产业规模稳步增长,至“十二五”期末,全市建筑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建筑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二是提升产业集中度,排名前十位企业的产业集中度提高至30%左右;三是扶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形成5家以上年产值超50亿元的旗舰型企业集团;四是推进产业资本化,力争新增5家以上上市企业;五是工程质量争优创先,竣工验收合格率达到100%,每年争创省优质工程50个以上;六是建筑市场进一步优化,形成体系完善、机制健全、措施有效的监管网络和诚信体系。
五、2011年的主要工作任务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年,是在建筑业企稳向好的局面下力求新突破的关键年。根据“十二五”发展规划,为完成建筑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今年全市建筑业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有:
(一)积极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
一是要加快生产方式转变。要引导企业从原有劳动密集型和粗放式的生产模式,逐步向精细化、集约型转变。要勇于和善于借鉴大型建筑集团的成功经验,加快现代化、信息化制度建设,实现内控水平提升,要加大机械装备投入来加速淘汰落后施工工艺,提高现场劳动生产率。二是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要通过市场和政策的双向作用,引导行业群体逐步形成结构合理、比例协调、差异化竞争的结构形态。三是加快行业科技进步。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加快企业人才培养和储备,增强与知名高校的技术研究合作,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致力于科技创新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四是要加快培育基础设施领域的骨干企业。各级主管部门要大胆采取帮扶措施,扶持优秀企业力争在市政、公路、水利水电等类别的高资质等级和轨道交通等专业资质方面取得突破。五是要引导企业加快经营管理方式创新。改革传统施工承包方式,大力倡导工程总承包模式,实现经营方式的升级换代。加快推进政府投资工程集中代建和项目管理,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综合服务能力。六是要加快新市场、新区域的开辟。要以现有市场为依托,积极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尤其是要发挥苏州的外经优势拓展境外工程承包。七是要关注行业发展,强化经济运行分析。要更加重视行业统计,善于和精于开展建筑产业经济研究,准确把握经济运行的新动态。八是要认真执行好《苏州市建筑业转型升级发展计划》。各市、区主管部门应当因地制宜地做好计划任务的年度分解和具体落实工作,要及时总结行业中转型升级的亮点,不断予以推广。
(二)全方位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1.继续加快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信用评定和考核办法,完善建筑市场准入和清出机制。健全各类企业和人员的市场行为标准,建立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继续做好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强化问责制度,对情节严重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在一定期限内限制其市场准入。进一步推进政府投资工程预选承包商名录,为政府投资工程储备一批信誉好、管理严、质量优的优秀施工队伍。进一步构建全市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全面掌握全市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状况。
2.进一步加大建筑市场和行业监管力度。一是要对重点整治行业和重点监控企业深入开展资质核查。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企业要督促限期整改,对无法在规定时间内整改到位的要依法撤回、注销其资质。二是要加强市场各方主体行为的监管。年内要重点对外地进苏企业的行为开展稽查,坚决将弄虚作假和违法违规的企业和个人清出建筑市场。三是要不断提高招投标监管和服务水平。积极推行远程异地评标,研究探索网上招投标实施方法;要继续优化环境,努力降低招投标成本;要逐步实行招投标实地巡查制度,及时查处招投标过程中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四是要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工程造价机制,加强造价咨询市场的动态监管,研究制定建筑工程“优质优价”实施办法。五是要适时开展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等专项检查,进一步强化合同备案管理,加大合同履约的检查力度,依法打击层层转包、违法分包、肢解发包等行为。
3.完善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要严格落实质量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工程质量安全终身责任追究制。要建立市级部门之间,市、区主管部门之间,同一部门不同处(科)室之间,市场和现场之间等全方位的联动监管工作机制,推行工程质量报告制度。着力加强重大项目的质量安全管理,研究轨道交通等重大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管理措施,进一步落实住宅工程分户验收制度,研究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要通过安全生产月等活动,提高建设工程各方主体的安全责任意识。今年要大力宣贯近期出台的《苏州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办法》,把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同志们,“十一五”已完美收官,站在“十二五”的新起点,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筑行业的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住建部门的精心组织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埋头苦干,争先创优,使建筑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亮点,全面完成我市建筑业的各项既定任务,为我市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和加快“三区三城”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